“雪姐,你在等我啊!”魏明把车子停在龚樰面前,大长腿往那一戳。
龚樰来的早一些,想等魏明一起进去。
不过真的看到魏明,心情却没那么坦荡。
因为她已经看到《燕京文艺》对魏明的简介了。
魏明,年18。
他竟然那么小!
龚樰以为两人可能也就差四五岁,毕竟魏明虽说脸嫩,但为人办事并不毛躁,很沉稳,谁能想到他比自己小八岁呢!
自己插队的时候他说不定还穿开裆裤呢!
听到魏明这声“雪姐”,龚樰小嘴嘟嘟的:“别叫雪姐,还是叫雪姨吧。”
“好的,雪姨。”
龚樰:“……”
她的血压当场就升上去了,这个臭小子好气人啊!
魏明停好车,追上去跟她并肩进去。
这丰泽园号称燕京八大园之一,是声名赫赫的鲁菜老字号,之前被换过两次名字,最近刚恢复本名。
这里还承接过很多外宾宴请活动,消费自然也不低,李家选择在这里请客,诚意还是很足的。
“对了,你最近在忙什么啊?”
魏明笑脸以对,龚樰也只好温声回应:“在演话剧,最近还去了一趟东北慰问演出。”
“哇,东北现在下雪了吗,冷不冷?”
龚樰:“我们去的沈阳,冷是冷,不过还没下雪,听说黑龙江那嘎达已经万里雪飘了。”
魏明乐了,他突然想起一事:“从你的名字来看,你应该是下雪的时候出生的吧,是不是快到日子了?”
小屁孩,打听这个干嘛,龚樰没说,只回道:“还早着呢。”
上了二楼就看到了小女孩的妈妈。
她抱歉道:“正要下楼看你们到了没,没想到你们来这么早,真是失礼。”
“哪里哪里。”
进了门,小丫头就开始喊她干妈了。
龚樰把她抱起来一通亲昵,女孩妈妈还叮嘱她“叫人啊。”
小女孩瞅了一眼魏明:“哥哥好。”
魏明板着脸:“说过多少次了,要叫叔叔。”
听到这话,龚樰心头微动。
小丫头却苦着脸,我咋记得是让叫哥哥啊?是谁修改了我的记忆?
最终丫头被迫改口叫了“叔叔”,龚樰莫名的爱笑了许多。
虽说是八大园之一,不过毕竟是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的,葱烧海参之类的名菜没有,考虑到有女士,也没点九转大肠,甚憾甚憾。
不过干炸丸子、水晶肘子、爆三样这几道菜还是非常不错的,比魏明后世吃的更显手艺,一看就是老师傅操作的。
散场前,魏明提议用自己新买的相机拍几张合影留念,其中最有意义的一张是女孩爸爸拍的,魏明、龚樰和小丫头的合影。
同时他还收获了两份地址,到时候由他邮出去。
出了饭店,魏明问龚樰:“雪姐,你怎么来的啊?”
这次她没说什么叫雪姨之类的话:“哦,公交车。”
“是前面拐弯那个站吗?我送你过去吧。”
“对啊小雪,让小魏送你吧。”其他人也这么建议。
于是龚樰上了魏明的车,这辆老破车何其荣幸,南龚樰和北朱霖都坐过,魏明觉得这车将来如果拍卖,身价起码能翻一倍。
沉默了一阵,魏明首先道:“你觉得我这车怎么样?”
啊?龚樰一愣,哦,是问的车啊,还以为是问人呢。
“嗯,蛮结实的。”她硬夸道。
魏明回头:“我是问我的车。”
龚樰轻锤了他一下:“说的就是车。”
自己根本就没碰他!不过捶这一下确实结实~
魏明哈哈一笑:“这是我花40块钱买的二手车,我觉得自己算是捞着了,你怎么不买一辆啊?”
“平时不怎么出门。”她捋了捋被风吹乱的发。
“是不是觉得这个城市很陌生。”
“嗯,是有点。”
魏明分析道:“可能主要还是没有亲人朋友,所以显得孤单,咱俩现在算是朋友了吧,干女儿也算你半个亲人了,以后其实可以经常出来走动走动,北大还有附近的颐和园,景色都不错的。”
魏明这番话让龚樰觉得心里暖暖的,她轻轻“嗯”了一声,然后才发现:“啊,已经过去了,往回走,往回走。”
“哎呀,光顾着说话了,那就去下一个站点吧,都一样。”
几分钟后,龚樰在魏明的目送下上了车。
车子走远后,她趴着窗户看后面,发现魏明已经掉头离开了。
龚樰思考着魏明刚刚那番话,要不就真的当个朋友相处,要不然自己在这个城市确实太孤独了。
~
回到宿舍,魏明的相机引发了舍友们的热情讨论,彪子问:“咱们是不是没拍过合影?”
梅文化提议:“要不来一张?”
魏明道:“地下室有点暗,等明天的,明天去上面拍。”
同事里也有人会用相机,于是四人第一次有了合影,背景是北大南门。
至于照片的冲洗,魏明并不擅长,后世他习惯了数码相机,但可以学,毕竟在接下来很多年里,照片只能冲洗。
如果自己不会,就不能拍一些不宜被外人看到的珍贵照片了,所以这项技能必须要掌握。
北大有自己的校刊,校刊里就有专门负责拍照的,自然也有自己的暗房。
在《二牛》火爆文坛之后,魏明曾接受过一次校刊的文字访问,跟他们的人也熟,所以很轻松就获得了进出暗房的资格,并有专人指导。
“不是,魏作家你有孩子啦?!”
负责指导魏明的是校刊的摄影师杨昊,尤其擅长人像摄影,可以为领导抓住最出片的瞬间。
当看到魏明、龚樰和小女孩的照片时,他惊呼出声,不是兄弟没见过世面,实在是嫂子太好看。
魏明:“杨老师,我十八岁,这孩子三岁,你觉得的呢。”
杨昊不好意思的挠挠头:“不好意思,我听说农村结婚早。”
“这是我在火车上救的那个被拐的孩子,”随即魏明又道,“这张多洗几张。”
学了几天洗照片,魏明分别把信寄了出来,舍友合影也拿了回去,每人一张。
梅文化越看越喜欢:“感觉你们几个像是我的保镖啊!”
为了构图好看,让最矮的梅文化站中间,这都能让他嘚瑟。
彪子收好照片却有些心情沉重:“明哥,你拍这张合影,是不是意味着你快要走了啊?”
原来他是觉得魏明都已经是这么有名的作家了,估计要远走高飞,另谋高就了。
魏明哈哈一乐:“我能走哪去啊,我还没拿到燕京户口呢。”
梅文化:“听懂了吧,拿到户口就走。”
魏明用愈发强壮的肱二头肌夹住他的脑袋:“小梅,你还是跟我走吧,上班了。”
今天魏明和彪子、小梅一个班,他们巡着巡着逻,就被喊去帮忙布置现场了。
原来明天是李大钊同志诞辰90周年,明天要在办公楼礼堂举行一个纪念会,另外还要在图书馆做一个李大钊同志光辉一生的展览。
他和北大的缘分是很深的。
1917年11月,守常先生受聘于北大,18年1月担任北大图书部主任,又过了半年,一个新来的图书管理员受他影响颇深。
同时守常先生还指导进步社团,参与进步运动,是北大,也是全国系统传播马列主义的第一人。
搬运整理这些展览资料的同时,魏明也在学习这段近代史,可能在自己未来的那本讲魏家兄弟的作品里用得上。
听说守常先生的儿子李行长也会来,为了不耽误正事,魏明三人还加了俩小时的班。
第二天活动现场,魏明见到杨昊在拍照,也拿着相机拍了两张,之后两人在暗房碰见,还比了比谁拍的好。
等到了晚上巡逻的时候,刚来到男生宿舍,他们就听到电视室里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魏明和彪子循声赶过去:咋了,咋了,男足赢了吗?
电视室里恰好有魏明认识的79级小诗人骆一禾。
他解释道:“魏明同志,我们在奥委会的合法席位恢复了!”
电视是新闻联播的画面,刚刚播了一条热乎乎的新闻。
就在白天,在日本名古屋的国际奥委会执委会议上,以62票赞成、17票反对、1张废票、1张弃权的压倒性优势通过决议,恢复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席位。
也就是说,原则上明年中国就可以参加奥运会了。
彪子听得一脸费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个词对于当下大部分中国人还是有些陌生的,不过见多识广的北大学生明白这其中的含义。
体育的意义对于一个亟待崛起的民族太重要了,起码大家都听说过乒乓外交。
下了班回到宿舍,就连梅文化都知道这件事了,他甚至还买了一副球拍,喊魏明和彪子明天去打乒乓球。
“没准咱们也能上奥运会摘金夺银呢!”梅文化说着梦话。
“小梅啊,乒乓球不是奥运会项目。”魏明戳破了他的梦。
不过连续写作好几天,第二天魏明还是拉着梅文化去打了几场乒乓球,拍子不能白买啊。
未来作为一个朝阳大爷,魏明的乒乓球实力基本能达到国外冠军选手的水平,打的梅文化内心彻底丧失了对乒乓球的兴趣。
除了昨天奥运会的好消息,今天国际上还有一个大新闻,军人出身的枫哥不知从哪听说的。
“棒子的那个老朴被他手下给弄死了个屁的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