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打通了。
人家一听是个四万字左右的中篇,立即表示暂时没有拍电影长片的打算,主要是经费紧张,没那个预算。
电话那头是金近的老朋友,跟他合作了《小鲤鱼跳龙门》的导演何玉门。
金主编有些尴尬,赶紧又把《没牙的老虎》和《假如我是武松》这两个短篇童话推荐给老友,这次何导倒是没推辞,表示这就找杂志来看看是否适合改编。
吕晓燕这才心满意足,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出了主编室,只不过有个别同事看她更不爽了。
~
保卫员宿舍里。
作品名:《牧马人》
主角名:??
魏明先是在本子上写下魏解放和许淑芬两个名字,然后把他们的姓氏互换,许解放和魏淑芬。
之后又稍作改动,变成了许盛放、魏芬芳,花开盛放,遍地芬芳。
直接用父母本名肯定别扭,但原版《灵与肉》里的许灵均和李秀芝也不能用。
魏明对这篇的创作历程有些了解,虽然张贤亮是在明年三月后才开始创作的,但他多年前就已经写过一个故事梗概,男女主角是一对叫许灵均和李秀芝的夫妻,后来他写《灵与肉》就直接用了这两个人名。
之后魏明又根据老支书周兴邦等村民塑造了几个关键角色。
虽然写得还是《牧马人》这个故事,但很多角色和细节都是魏明农村生活的折射。
包括两个主角的人设,虽然依然是男大女小,但也没有原版那么大的差距,一个二十出头,一个接近三十,一个温婉贤淑漂亮,一个乐观洒脱有责任有担当。
女主角基本按照老娘来写,男主角就要在老魏的基础上再美化几倍了。
在两部作品之间,魏明几乎是没有休息的。
他统计了一下自己的现金储备,算上那些转载稿费和读者来信夹带,一共是595块,积累的很快,主要是靠《鸭先知》的转载稿费。
这些钱一家四口去一趟川渝肯定是够了,但魏明还有更高的物质和精神追求。
而这些都需要金钱来实现。
他正写着,上面门岗的同事喊他接电话,是柳如龙的。
阿龙上午来了一趟,并从魏明这里知道了和插图过稿的消息,所以他可以放心继续后面的插图创作了。
而魏明让他回学校后找一下张易谋,问他愿不愿意帮自己看看二手相机。
要柳如龙说,买什么二手的啊,直接去华侨商店买新的不好吗,我那么多侨汇券呢,不给你花给谁花。
魏明想想也行,但要按照行情把差价补给阿龙。
另外,张易谋还得请。
柳如龙这个电话就是说这事的。
“一开始他还不乐意呢,我说是你拍照的那个模特,他也不答应,最后我说了你《二牛》《理想》作家的身份,他这才同意。”
“哦,他也看过我的作品?”
“嗯,对《二牛》特别推崇,一听是你写的就觉得很不可思议。”
于是两人约定了时间地点,明天魏明休班,到时候柳如龙和张易谋来北大找他,再一起进城。
刚放下电话,门岗同事道:“哦,还有一件事,这里有你一封,呃,邀请函。”
魏明想起来了,明天是跟李家约定的一起吃饭的日子,人家还特意送了邀请函过来,这么正式,肯定是推不掉了。
好在吃的是晚饭,时间上并不冲突,对了,这次龚樰应该也会去,两人有日子没联系了。
~
第二天,魏明在八点半的时候等到了柳如龙和张易谋,彪子因为是白班只能遗憾错过进城。
张易谋的自行车老旧程度跟魏明那辆有一比,就像他这个人一样。
“魏明同志你好,我一直以为你是学表演的呢,没想到你竟然是个作家!”老谋子紧紧握住魏明的手,腼腆而主动。
“我也没想到你竟然看过我的,走,咱们边骑边聊。”
“嘿,你们俩慢着点啊~”微胖的柳如龙跟上这俩人有些费劲,关键自己的车可是最好的。
前面的魏明和张易谋先是聊了一会儿《二牛》这部,然后说起了摄影。
张易谋:“你想学摄影就对了,摄影可以让你的文字更有画面感,让读者更身临其境,其实《二牛》的画面感已经很足了,但还可以做到更好。”
他说话倒是很直,魏明就当他是对管唬说的:年轻人,画面还不够,还得练!
随后张易谋还介绍了自己的那台相机,这也是他的第一台相机,是改变他命运的好伙计。
“海鸥4型双镜头反光相机,我那会儿工资每个月40,还得支援家里,为了这台相机我戒了荤,每天啃干馍吃咸菜,攒了三年,花了180多块钱拿下的。”
至于老谋子卖血买相机的传闻,其实是献血,只不过献血有补助,他就是奔着补助费去的。
现在北大也会动员大学生献血,也有补助,而且补助费相当可观,根据血量从几块到二十多块不等。
~
进了城,到了华侨商店,张易谋被琳琅满目的商品迷花了眼。
他是第一次来这种地方,阿龙来过两三回,依然有新鲜感,魏明见惯了后世的大场面,倒是波澜不惊。
阿龙还对魏明道:“如果认识外国人,让他带咱们进友谊商店的话,那里的东西更多更全。”
魏明点点头,这年头的老外可以当工具人用,他认识好几个。
时间已经不早了,他们直奔相机区域,这里有国产的也有进口的。
国产的主要就是海鸥和凤凰这两只鸟。
进口的嘛,有徕卡、索尼、尼康等等,还有拍立得,样式很多,价格相当不便宜。
张易谋愿意过来帮忙挑相机,也存了想试试高档进口相机的想法。
所以指着一台尼康EL系列道:“这个可以看看吗?”
售货员面无表情道:“两千。”
张易谋“嘶”了一声。
魏明笑道:“拿来看看嘛。”
最后还是让张易谋试了试,但知道价格后他也没了一开始的随意,那台更贵的徕卡,还有索尼他也不试了,这要是掉地上,就得让学校来赎人了。
随即他们从欧美日片区转移到了国产区。
抓着钱包的阿龙也松了口气,就那些外国相机,他也买不起,不说这个月老爸还没给他打钱,就算打了钱也不够。
在双反相机和单反相机之间,魏明选择了更便宜的双反,就是老谋子用的那种,之前平安叔和屈教授也是用的这种,价格相对亲民。
就是双反相机的取景器中看到的画面与胶片成像的画面会有较大的视差,需要同时更换两个镜头以保持一致性。
以后钱多的花不完魏明肯定要换单反的,毕竟单反才能烧钱,现在用双反就是过度一下。
最后在张易谋的建议下,魏明拿下了一台海鸥4A型双反相机,算是张易谋那款的进阶版,价格200块,如果是海鸥同级别的的单反相机大概要四五百。
除了相机,魏明还买了一些胶卷,既然来华侨商店,自然买的都是进口的柯达,以黑白胶卷为主,彩色的只有一盒,太贵了。
“老张,你要不要买点胶卷,算我账上。”
张易谋摆摆手拒绝了,他平时都是用的国产的乐凯民用胶卷,每卷只要几块钱。
虽然拒绝了胶卷,但中午饭他是拒绝不了的。
“哎呀,吃个面就行,不用来这种大饭店,我其实也没帮上什么忙。”
张易谋说的是真心话,因为都是新机子,不存在质量问题,他觉得自己发挥的作用顶多值一碗油泼面,来全聚德属实有些蹭吃蹭喝了。
魏明笑道:“老张谦虚了,而且相机是买到了,但摄影技术还要跟你请教呢,就别客气了。”
选的饭店是和平门那家全聚德,上次有几道菜魏明还没试过呢,以他现在的身家,一顿吃十来块钱不叫个事儿,自己偶尔也要改善一下伙食嘛。
一开始张易谋还有些局促,不过说起自己的专业,他就滔滔不绝起来,他们的话题除了摄影自然也少不了电影。
“你们在电影学院都看什么电影,内参片?”
“有啊!”两人异口同声。
不过听他们列的几个名字,基本以欧洲文艺片居多,美国的很少,哪怕是美国出品也基本是获奖片,比如去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安妮·霍尔》,毕竟他们培养方向就是那个。
魏明也讲了讲他从留学生那里,还有《时代》周刊上了解到的美国电影的状况。
什么科幻,怪兽,谍战,张易谋虽然知道那距离自己很遥远,但依然听得津津有味。
“老张,你想过当导演没有?”魏明说着说着突然来了一句。
张易谋抹了抹嘴:“咋不想,不想当导演的摄影师不是好工人,导演系的课只要有机会我都想上,跟导演系的人都很熟。”
说起导演系,张易谋也补了一句:“对了,导演系有个同学很喜欢你的诗呢。”
魏明嘴角微抽,他说的该不会是陈铠戈吧?
“我觉得他是导演系那群人里天赋最高的,他叫陈铠戈,对了你最近又写诗了吗,回头我还能跟他说说。”
魏明:还真是!
“呃,你让他下个月买本《燕京文艺》吧~”
因为魏明晚上还有一场,所以吃完饭就让两人先回去了,他则在燕京城一些后来会被拆除的区域打卡拍照,消耗了一卷黑白胶卷。
直到六点他才赶到了位于煤市街的丰泽园,并在门口看到了四处张望的龚樰姐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