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没走校内,把杂志揣怀里后,他从西侧门出去,沿着校墙回南门。
中间还能看到那个报刊亭,老爷子正要收摊。
魏明问:“师傅,今天还有《燕京文艺》吗?”
梅文化虽然买了十本,但都有主儿了。
老同志道:“今天的也卖完了,不过我自己的这本看完了,你要是不嫌弃二手,就卖你了。”
“可以啊。”
魏明付了钱又问:“师傅你看了,这两篇喜欢哪个啊?”
这师傅也是个好读书的人,侃侃而谈道:“那个蒋子龙的《解脱》,我一看开头就想,怎么又是厂长上任那一套,他就不会写点别的了?”
随即他重点说起《二牛》:“还是那个魏明写的耐看,看得我眼泪哗哗的,我也是经历过抗日的人,那鬼子真不是人啊,能活着太不容易了!”
老同志没有对思想性文学性进行分析,就直观地表示更喜欢《二牛》以及对那个时代的恐慌痛恨。
“而且不少学生买杂志都是冲着这篇来的。”他最后补充了一句。
魏明点点头,看来口碑有点出圈了。
回到宿舍后,那哥几个立即围了上来,好奇打听他在留学生那里吃了啥好东西。
魏明想了想,拿出一张照片,拍照用的是拍立得,当场就出片了,魏明分了一张围在餐桌前的合影。
本来是让他们看看吃的啥,结果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魏明旁边那团火红色上面,一是颜色鲜艳醒目,二是确实漂亮。
“不是,明哥你勾搭上洋妞了!”彪子大呼小叫道。
魏明:“什么勾搭不勾搭的,不就拍张照片嘛。”
“还就拍张照片,你看你们挨得多近啊,都贴上了,而且她还光着胳膊!”彪子大惊小怪道。
魏明哭笑不得,而且挨得近不是因为他俩高嘛,这洋妞得有一米七五左右,有几个男生都没她高。
枫哥的关注点在她的头发上:“咋能这么红啊,该不会是上色的吧?”
“我问了,人家是天生的,她是英国北方的,那边红头发的人是多一些。”
“呦呦哟,”梅文化发出奇怪的声音,“聊的很深入嘛,连人老家是哪的都摸清楚了,你还说没什么!”
魏明不再反驳,男生宿舍就这样,见到你和某个女生走得近,不说一些怪话是不可能的,随他们去吧。
而且很快彪子把注意力从人转移到了餐桌上了。
魏明一一给他们介绍,啥叫生日蛋糕,啥叫可口可乐,啥叫牛排七分熟。
彪子已经彻底被资产阶级的腐朽所震慑,梅文化还盯着照片上那几个外国女生的衣服,那么紧,露的那么多,太伤风败俗了!
啧啧,如果青青姐穿上红发洋妞那身衣服,肯定也贼带劲!
上了床,魏明轻轻哼了一句《乡村路带我回家》的歌词,“Countryroadstakemehome……”
外国人聚一块也会思乡,后来几人还合唱了这首歌。
“明哥,你唱的啥啊?”
“英语歌,跟留学生学的。”魏明大声了一些,多唱了几句。
“听不懂啊,啥意思啊这歌?”枫哥问。
魏明:“这首歌主要表达了演唱者的思乡之情。”
枫哥点头:“确实好像有那么一点点忧伤哈。”
彪子又问:“还有别的歌吗?”
“还有就是摇滚乐了,我唱不上去。”
梅文化也参与进了讨论:“外国歌听不习惯,不过听说外国的电影很带劲,据说里面的男女演员经常演亲嘴戏。”
当演员这么美啊?彪子咽了咽口水:“你都从哪听说的啊?”
枫哥:“文化是大院的,估计是看过内部片吧。”
梅文化:“那倒没有,我也是从杂志上看到的。”
魏明知道,他说的应该是今年五月的《大众电影》,封底是英国电影《水晶鞋与玫瑰花》的剧照,王子与灰姑娘在蕾丝裙和手捧花中闭眼拥吻。
这张剧照当时在社会层面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讨论,国人第一次在杂志上看到这么大的尺度,梅文化关于外国片很多亲嘴戏的印象就来自这里。
“留学生倒是聊到了一些电影,我听说国外今年最火的一部电影叫《异形》。”李爱国李逵是刚来的留学生,所以看过,特意讲给其他几个人。
“啥是异形啊?”
“异形就是一种外星生物……”然后魏明讲了讲这种外星生物是怎么繁殖的,把几人恶心的够呛。
“外国人啥口味啊!”梅文化嫌弃的不行,多演点亲嘴的戏不好吗。
魏明笑得合不拢嘴,但紧接着又听他们问“还有啥电影啊?”“讲讲你听到的外国新鲜事也行啊。”
看来是个人都会对外面陌生的世界好奇,人类进步的一大驱动力就是好奇心嘛。
魏明又讲了一些餐桌上的见闻,然后掏出那几本《时代》周刊。
“要不你们自己看吧,我从留学生那里借来的外国杂志,正好四本。”
“诶呦!”都十点多了,几人更精神了,都不想睡了。
不过拿到手之后看不懂文字,只能看看图片,就感觉很无奈。
“明哥,这,这是不是你说的那个异形啊?”赵德彪指着某一页的图片问,他觉得这玩意儿太恶心了,他再一次鄙视外国人的口味。
魏明瞅了一眼:“对对对,就这个,看来这电影确实火啊,连《时代》周刊都有报道!”
梅文化看着杂志里那些新奇的照片叹息:“我要是能看懂英文就好了,明哥,要不你明天上课的时候带上我吧!”
梅文化:我也想学外语,他也想进步啊!
魏明:“明天我要上的是历史系的课,你如果想听英语课我可以告诉你去哪儿,我这有课程表。”
听到魏明不去,梅文化立即摇摇头:“那算了。”
他没那个胆量单刀赴会,而且基础几乎为零,去了也听不懂。
魏明想起一事:“对了,如果你想学外语,还有一个地方,俄文楼前面的那个小园子,每到周六晚上就会变成英语角,留学生,外语系的,还有想学外语的都去那一片交流学习。”
不是在课堂上,梅文化有些兴趣,但还想拉上魏明。
“我的水平已经不需要跟他们交流了,够用。”魏明说完,开始看起了杂志。
然后梅文化跟赵德彪嘀嘀咕咕起来,似乎有些意动。
~
接下来几天,魏明除了上班就是专注《天书奇谭》剩下的一小半内容,偶尔也会去蹭蹭课。
有一次在俄文楼上英语课还遇到了几个在生日派对上见过的留学生,只不过没见到那一团火红。
期间在他的指导下,刘振云写了一篇2000字的关于《二牛》的评论文章,魏明建议求稳,《文学评论》和《文艺报》这种高端局尽量别碰。
最后刘振云综合分析,挑了一个逼格不高,又有文学评论单元的杂志《山西文学》。
于是一个河北人写了一个山东故事,被一个河南人评论之后投给了山西的杂志。
刘振云没有选择高难度是正确的,因为第二天他就在《文艺报》上看到了孙犁老爷子对《二牛》的评论文章,而且这篇文章被他归入了自己的《读作品记》系列里。
复出之后,孙犁精力不济,就很少写了,都是写写散文,再就是写一写读书感受,也算是提携后辈了。
在他的《读作品记》系列文章里,可以看到对刘绍棠、刘心武、林斤澜、宗璞等文坛中坚力量的评价和肯定。
不过他们都是40岁朝上的作家了,而魏明才18岁!
看完文章,中午刘振云激动地跑到教职工食堂找魏明报喜。
然后就看到魏明正在对付一饭缸的红烧肉。
刘振云抹了抹嘴:“今天什么日子啊,你吃这么好?”
魏明:“我每天都这么吃啊。”
刘振云震惊:“你不会顿顿都有肉吧!?”
魏明点点头,他觉得自己还是不够强壮,现在他在宿舍里也就稳压梅文化了,跟彪子和枫哥还差点。
刘振云道心破碎,然后递上那份从舍友那蹭来的报纸:“你看看,孙老写的太好了!”
魏明瞅了一眼,看到作者是孙犁,标题是《通过牛二看》,魏明立即在衣服上擦擦手接了过来。
孙老是从人物的典型性来分析这篇文章的,大力表扬了魏明的人物塑造能力,后面又写了一些自己在刻画人物时的心得感受,都是干货。
魏明看完之后对刘振云道:“你还得练啊。”
刘振云点点头,还要再说,就见有个女人在食堂门口张望。
他捅了捅魏明:“章德凝师姐来了,你们聊。”
刘振云一走,魏明就知道情况不对。
果不其然,章德凝上来就哀怨道:“听说你新作给了《当代》~唉,《当代》现在势头确实是好,人家是初升的太阳,我们《燕京文艺》就是日落西山。”
谁啊,嘴也太不严了,这就给秃噜出去了。
章德凝是第一个主动找上门的编辑,而且给稿费也大方,魏明很感激对方,不忍她失望,于是灵机一动:“没有啊,我新作给咱们《燕京文艺》留着呢。”
“啊,那是我消息有误?”章德凝有些不好意思。
“我是把一篇还没动笔的许给《当代》了,”魏明先承认,然后马上道,“但我的另一篇新作可是给《燕京文艺》留着呢。”
“啊,已经写完了吗?”
“写完了,等会儿回宿舍给你拿。”
“写的啥啊?短篇还是中篇?”
魏明:“诗。”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