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众将领们懵了,被震懵了,怎么也没想到高句丽竟然发生了这样的惊天巨变,堂堂一代高句丽王高建武竟然这么死了
这真的是太突然了,之前大家还对高建武充满了恨意,毕竟渊盖苏文领军进犯他们新罗那也一定是奉了高建武的旨意。
但是现在,他们突然觉得高建武有点可怜,惊人被渊盖苏文兵变逼死了,而且把王族中人杀了个干干净净。
算起来,高建武才是被渊盖苏文坑的最狠的人。
想想高建武本来好好的做他的王上,国内虽然算不上四海升平,但也还算是太平,结果内,就因为被渊盖苏文忽悠的发动大军东征,结果最终丢了江山,丢了性命。
朴仁基感慨道:“唐军真是厉害啊,这次不但击败了高句丽的二十五王大军,连高建武都被弄死了,高句丽现在真是一片亡国的景象啊”
兵变弑君,一片混乱,确实像是国家败亡的先兆。
不过,想到渊盖苏文大权独揽,众人却又禁不住心啊。
“虽然唐军击败了高句丽二十五万大军,但是那毕竟不是渊盖苏文领军,如今是渊盖苏文领军,唐军再想打败高句丽大军可没那么容易”有将领沉吟道。
朴仁基点头道:“确实,渊盖苏文领军的话,唐军要想击败高句丽的大军攻下平壤城,绝对不容易。”
“不管唐军和高句丽大军谁胜谁败,这一场仗打的肯定都很僵持,这也正是咱们的机会,趁机多攻占些城池就算渊盖苏文最终击败了唐军,就凭他兵变弑君,高句丽必然生乱。”
众人听了顿时都兴奋了起来,这种躲在后面闷声发大财的感觉实在是太爽了。
“大将军说的是,咱们还是赶紧攻城拔寨吧,只要攻下城池来,那就是咱们新罗的了”一众将领们齐声道。
如果渊盖苏文最终击退了唐军,那高句丽也是内忧外患,乱象不止,想重新夺回城池根本不可能。
如果唐军最终攻下了平壤城,高句丽也就灭亡了,那谁打下的城池,自然也就是谁的。
一众将领们想的理所当然,他们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城池,当然就是他们的了。
朴仁基吩咐道:“还要派人尽快把这消息送往金城,也好让王上有个准备,若是唐军真的攻陷了平壤城,那王上可能要亲自动身前往平壤城对大唐皇帝表示谢意。”
王上亲自动身前往平壤城见大唐皇帝,有种觐见的意味,所以一众将领们心里也有些不爽。
但是,毕竟是大唐出兵救了他们新罗,于情于理王上亲自动身前往平壤城亲自向大唐皇帝表示谢意也说的过去。
朴仁基有些复杂道:“以前咱们新罗虽然对大唐进贡,其实还是和大唐守望互助,可若是大唐攻灭了高句丽,占领了高句丽,那就意味着咱们新罗将会和大唐接壤,可就和以前不一样了”
一众将领们听了不由沉默了,虽然他们很想说一句什么大唐不大唐的他们不怕,但是他们却根本说不出口。
哪怕是吹牛都说不出口,因为唐军的战力实在太强了。
虽然他们没亲眼见过,更没和唐军打过仗,但是唐军只有十几万兵马却将高句丽打的毫无还手之力,这战力多么可怕可想而知。
他们新罗连高句丽都打不过,更不用说面对唐军了,如果以后他们新罗和唐大唐起了争端,那该如何抵挡
他们新罗一直都是大唐的属国,对大唐一向恭顺,大唐应该不会和他们新罗起争端吧
他们现在也理解了,为什么如果唐军攻破了平壤城的话,为什么王上一定要亲自前往平壤城。
不止新罗的将领们在打着瓜分高句丽的主意,还有人也在打着瓜分高句丽的主意。
那就是百济。
当初高句丽大军攻打新罗的时候,百济就蠢蠢欲动,打算和高句丽一起瓜分新罗。
结果,大唐皇帝却出兵东征,这让新罗又缓了过来,百济君臣不得不暂时放弃这个让人心动的念头,密切的关注着大唐和高句丽的战事。
知道大唐只出兵十几万的时候,他们还有点小失望,他们最期望的是,高句丽和大唐打的难舍难分然后两败俱伤,高句丽由此变得虚弱。
当然,如果能趁机在高句丽上割块肉那就更好了
不过,他们却没想过高句丽会输,毕竟当初前隋百万大军东征,都被高句丽给打退了。
结果,却大大出乎百济君臣的意料,甚至说,他们都懵了。
唐军竟然一路势如破竹,辽东失守的那叫一个快啊,他们甚至都怀疑是不是高句丽人故意输了想做大唐人,毕竟,听说如今大唐日益富庶。
如今,高句丽大军兵败,渊盖苏文兵变,并且逼死高建武,而且还将高句丽王族杀了个干净的消息传来,百济君臣们更懵了。
百济王扶余璋听了不屑道:“高建武一向自命不凡,没想到却死在了自己才臣子手中,真是死的憋屈啊”
“渊盖苏文这人一看就是叛徒无疑,若是在我们百济,早就该赐死了,还容得他兵变”
“渊盖苏文是乱臣贼子,确实人人得而诛之,若是在我朝,他连做官为将的机会都没有”有臣子连忙道。
有臣子出列道:“王上,依臣之见,高句丽此次真的有亡国之忧啊”
“是啊,是啊,高句丽可真是踏进了鬼门关,就算最终击退了唐军,那也是断肢求生啊”
“王上,这可是大好的机会啊新罗已经出兵连占了好几座城”
“观大唐此次东征,一副誓要吞并新罗的样子,咱们若是出兵,那岂不等于虎口夺食啊王上,臣觉得应当慎重”
一众大臣们在朝堂上吵吵嚷嚷,谁也说服不了谁。
扶余璋目光看向北方,仿佛看到了大片大片无主的城池土地。
“这是天赐我们百济良机,怎么能错过呢大唐只有十几万兵马,打败了新罗之后,已经人困马乏,难道还敢对我们百济动兵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