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内部休养生息之际,东吴武昌城之中风起云涌。孙权率领东吴连续击溃大汉、曹魏的连续大规模进攻,两次胜利也将孙权在国中威望推到颠峰。
孙权为表示自己的跨荆、扬、交三州威望,同时展示与曹魏争夺荆州之心,江夏郡鄂县建都,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为筑城为守,孙权又建高楼黄鹤楼以嘹望;不久后又在地蛇山筑城,称夏口。
邓芝已到东吴武昌有旬日,不得孙权召见。虽然邓芝身负大汉使命,但邓芝也并没着急,而是不慌不忙地在驿馆休息,命侍从城中打探消息。
对于孙权的想法,邓芝心中也略微猜测到几分,孙权担忧目前蜀汉大厦将倾,南中反叛,益州士人人心惶惶,对蜀汉实力存在怀疑。如果与蜀汉契合,必将与曹魏为敌,曹魏占据中原,地大物博,人口众多而且不明确蜀汉真正的外交态度。
邓芝思索几日之后,便写表与孙权言道:“臣今来,亦欲为吴,非但为蜀也。”
孙权拿到邓芝上表锁眉思虑,沉思之余见表上“蜀”字,不由会心一笑,顺势将桌上魏表一起交予陆逊、张昭相看。
待两人查阅之后,孙权抚须问两人道:“不知伯言、子布张昭字意下如何与蜀和或与魏和”
“曹丕坐镇中原,若与蜀和,必为仇敌,日后魏吴恐不得安宁。但益州有山川之险,诸葛治国,若大王有天下之志,可以为援。”陆逊拱手答道。
孙权缓缓点头,也不说话。
“大王,今吴杀关羽夺荆州,夷陵而败刘备,蜀吴两国结怨颇深。若不知蜀真意,再结怨与魏,恐怕我吴国危矣”张昭劝道。
孙权抚须没有接话,而是吩咐侍从明日于宫中接见邓芝。
东吴,武昌吴宫。
“宣西国使臣进殿”侍从高呼。
邓芝整顿衣冠,行到殿前,两侧解烦军甲士,威风凛凛、面色严肃,持矛、戟站立,怒目而视邓芝,不守礼法。邓芝脸色正常,毫不畏惧,大步上前。
又往殿中走去,只见一人方颐大口、碧眼紫髯、身材高大坐于殿武臣列坐其中。
“大汉使臣邓芝见过大王。”邓芝长揖不拜答道。
孙权面色不悦说道:“为何不跪,西国之人难道皆是如你不知礼乎”
“我听闻东吴多贤士,想必有知礼之人,吴人不守礼,如何又求大汉之人守礼”邓芝昂声答道。
孙权无言以对,挥袖令解烦士卒退下,赐坐予邓芝,问曰:“孤诚愿与西国和亲,但恐你主幼弱,国小势微,会被曹魏所趁,无法保全西国,故孤为此而犹豫耳”
“我曾闻大王年十五为县长,十九时扶东吴于危难之际,外扩其地,内服百姓,士人多有归附。我主年十七,救先帝于夷陵,射旗逼降孙桓。慧眼识珠,拔王平于行伍,十日而定黄元之乱。陛下虽幼,但大王岂不闻武帝十六登基。”
“况我主有上丞相辅政,我主视上丞相为相父,诸葛丞相有千古之才,有管仲、乐毅之才。大王又是命世之英豪;西国有山川之险,吴有三江之固。若我二国相合,唇齿相依,我二国进则可兼吞天下,退则可鼎足而立。大王有何顾虑”邓芝昂声道。
孙权则抚须沉思不语,“大王可请芝入殿内说话否”邓芝见孙权还是有些犹豫不决,继续出声道。
孙权请邓芝入殿,孙权抚须而问道:“不知汉使有何言,不可为外人所知”
“大王之基业,三世有余,固守东南,大王可称孤道寡,有一日称帝也不可知也。但与曹合,我大汉灭后,曹魏顺流而下,又举中原之兵以南下,东吴如何抵挡。”
“况且江东诸位皆可与魏和,但大王不可。曹魏吞东吴,江东士族投降则荣华富贵不失;若大王降曹,大王岂不知青史之中亡国之君乎”
“即使大王现在与魏和,但不可忘记前事之师,大王今委质于曹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内侍。若不从命,则兴师南下伐叛,我大汉必顺流东出。如此,江南之地非复大王之有也。”
邓芝为孙权进一步剖析,东吴与汉和、与魏和的利弊,甚至点明对于孙权个人而言的得失情况。
孙权听闻不再忧虑,抚须问道:“先生之言,正合孤意。孤今欲与西主相和,先生肯为我介绍乎”
邓芝轻笑道:“我恐大王犹然未定,安能取信于人乎”
孙权起身正色道:“先生勿要激我,孤意已决,先生勿疑。”
“臣愿为大王契合。”邓芝拱手道。
孙权抚须笑道:“不知西国如先生人才有多少”
“如臣之才,大汉朝野上下人人皆是。我大汉国虽小,但人才辈出,文有费祎、蒋琬、董允、廖立、关兴;武有魏延、黄权、吴懿、王平、邓艾不胜其数。”邓z芝缓缓而道,言语有度。
孙权听闻感慨邓芝进退自如,不失风采,又惋惜邓芝大才不能为吴国所用。遂命邓芝退下,至驿馆等候使汉人员一同回成都。
孙权出外殿问于众人道:“孤意决与蜀连和,但孤思虑我吴国地有三州之地,反而不如蜀益州小国,蜀有邓芝,不辱使命;吴国却无人可以入蜀,展我吴国风采。”
张温听闻,忽然出列说道:“臣愿出使蜀汉,以展我吴国之风,不辱我东南士人之采。”
孙权有些迟疑,缓缓说道:“我担心张卿见西主及诸葛,不能达孤意,诸葛能言善辩,当初赤壁时出使东吴,我东吴士人皆不能及。”
张温面色不忿说道:“西蜀有求于我东吴,我等岂能受其辱,诸葛乃是一国大相,又岂会出言折损。臣必不辱使命,大王莫小瞧我东吴士人通交之才”
孙权心中原本思量之人为赵咨,可惜张温率先出列,但又考虑张温其文采不凡,有应变之能,料想也不会失东吴之风,遂命张温同邓芝访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