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陈瑛,李云睿就一肚子气,当时弹劾李景隆就是陈瑛起的头,现在又借胡观之事弹劾李增枝,这是准备咬定李家不松口了
听到李云睿爆粗口,李景隆皱了皱眉,没有说话。
李云睿咬了咬嘴唇,思忖了半晌,看着李景隆,压低了声音问道,“老豆,这不会是皇帝老儿授意陈瑛干的吧”
“应当不是皇帝授意,陈瑛此人,最善揣摩圣意,以陷害大臣为能事,求晋身之道”李景隆摇了摇头,说道,“当日弹劾为父,也不过是摸准了皇帝的脉络。”
“那还不是皇帝想针对我们李家。”李云睿听李景隆的解释,攥紧了拳头,咬牙切齿地说道,“现在看来,无论我怎么做,朱老四还是视我们李家为眼中钉、肉中刺啊”
很显然,陈瑛弹劾胡观,应该是瞅准了朱棣的心思。
按照道理来说,如果朱棣真有心要对付自己这个不成器的妹夫,早在靖难时,就可以把胡观杀掉,诚然当时朱棣放掉胡观,有收买人心的打算,但按照胡观文不能提笔安天下,武不能上马定乾坤的熊样,在朱棣眼里,压根就不算威胁。
退一万步说,朱棣现在想报复胡观了,没必要用造反这种理由,还搭上李增枝
这无疑是个信号,朱棣还是没打算放过李景隆,还是准备对李家下手。
听了李云睿的话,李景隆叹了一口气,说道,“靖难之役,我与皇帝两次对决,虽然皇帝两次都是大胜,但战阵之上,皇帝也被我逼得险象环生,若不是为父不想背负杀燕王的名声,也许”
建文元年,朱棣起兵后,朱允炆启用年逾花甲的老将长兴侯耿炳文,率军十三万伐燕,号称百万。
八月十三日到达真定,驻扎在河间、任丘、雄县等地,朱棣趁朝廷大军立足未稳,在秋之夜,发动攻击,突袭雄县,导致朝廷大军失利;接着跟随耿炳文的部将张保,暗。
这两次失败,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说明耿炳文带兵不行。因为朝廷十三万大军本来就是临时拼凑,原本互不统属,内部肯定存在很多问题。耿炳文不是徐达、李文忠、蓝玉这些名将,本身威望不足,无法短时间内号令众将士。再加上朱棣在过节时,趁着月色发动突袭,还有内奸投敌,不败才是怪事。
如果再给耿炳文几个月,理顺内部关系,加上耿炳文的作战经验,或许对付朱棣问题不大。
然而,朱允炆一听说耿炳文败了,立马下旨换人,临阵换将本就是兵家大忌,会严重打击士气,但朱允炆还是这么干了。
八月底,朱允炆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接替耿炳文,让李景隆率五十万大军北伐,亲自在江边饯行,行”捧毂推轮”之礼,赐”便宜行事”之权。
九月中,李景隆到达山东德州,朝廷临时调集的大军在也陆续到达,李景隆带兵北上到河间府,朱棣认为李景隆“寡谋而骄矜,色厉而中馁,忌刻而自用,况未尝习兵”,因此朱棣去了大宁府借兵,留下朱高炽守北平城。
李景隆到达北平城后,一边整顿内部各种势力,一边安排大军合围北平城,筑垒九门,打北平,但北平城本就是元朝首都,城高池深的雄城,又有护城河,攻打何其之难朱高炽又用水泼在城墙上,将城墙搞得呲溜滑,使李景隆无法破城,一直到打了一个月,也不见成效。
去大宁府借兵的朱棣,绑架了宁王,将宁王手下的三卫人马,全部纳入到自己麾下,同时向兀良哈三卫许以重利,请他们参与靖难之役。带了从关外“借来”的八万精锐,朱棣跟李景隆展开殊死拼搏。
其实李景隆也防着朱棣从关外带兵回北平城,他特意派前哨都督陈晖率所部三万余人,布防在大宁府和北平城之间,但李景隆没想到是朱棣会拉来月初四,朱棣回师北平,击败都督陈晖所部;十一月初五在郑村坝,与李景隆的大军展开决战。
史书上说朱棣以八万大军对抗朝廷五十万大军,战而胜之,只不过是为了给朱棣贴金。当时李景隆投入的兵力不超过二十万,因为很大一部分还在围堵北平城,防止北平城中的燕军,冲出来前后夹击。
二十万对八万,看似李景隆占了大便宜,其实双方战力相差很大,朱棣带得八万大军,都是关外久经战阵的百战老兵,而李景隆带的人,大都是各地卫所调集的士兵,干农活是一把好手,打仗就只能呵呵了。再加上时正苦寒,用兵大违天时,李景隆所带军卒大都是南方人,不习惯北方天气,冻死者甚多,自毙者其众。
就是这样,在郑村坝之战中,朱棣以少胜多,打败了李景隆。但就在这一次大战中,李景隆手下大将瞿能,差一点把朱棣杀掉。
失败后的李景隆,带领残兵败将逃回了德州,开始重新整理队伍,准备来年再战。
万万没想到,李景隆刚把大军聚拢好,朱棣就带领大军攻打大同府。
大同府乃是兵家必争之地,一旦大同失守,燕地、晋地、乃至秦地,都将被朱棣拿下,那么朝廷将陷入被动。
李景隆认为朱棣不可能攻破大同府,因为大同府和北平城一样,都是雄城,不想出兵救援,但朱允炆不这么想,下旨李景隆带领大军救援大同府。
在圣旨的逼迫下,李景隆带领数十万大军,兵出紫荆关,援救大同府,结果,到了大同后,燕军早已回师,无功而返。
兵法有云,劳师以袭远,必撅上将军。
经过一番折腾后,师劳力竭的朝廷大军,在白沟河与朱棣棣再次决战。
建文二年四月二十四日,朱棣率马步军20万人迎战李景隆,李景隆派遣先锋官平安及大都督瞿能父子,督师奋战,所向披靡,燕师死伤惨重,引军而退。次日,朱棣复率大军渡河求战,先锋官平安所部击败燕后军将领房宽部;朱棣率精锐数千人冒矢突入阵帝军队甚众;李景隆突然挥师出现在燕师背后,实施前后夹击,朱棣三易其马,矢尽挥剑作战,几被李景隆所获。这一次,朱棣又差一点死在李景隆手里。
如果这个时候,李景隆心狠点,不管死活的话,那么靖难之役就可以结束了;但李景隆不是真正的军事家,他打仗要考虑政治因素,他可不想担上杀燕王的罪名。
如果李景隆在战场之上杀了朱棣,那么回到南京后,李景隆的日子不会好过,道理很简单,身为臣子,今天敢杀亲王,明天会不会有一天弑君
能杀燕王的人,只能是皇帝
虽然历史书上,对李景隆多有贬低,说李景隆“志大而无谋,喜专而违众”,那只不过为了迎合朱棣而已。
不说别的,就说能统领起五十万大军这一点,就非常人所能做到;再有就是短短七个月间,整合大军攻打北平城、决战郑村坝、决战白沟河,还能数次置朱棣于险地,也非泛泛之辈。
当然败了就败了,说再多也没有用。
但这种将朱棣逼入绝境的事,肯定会被朱棣记住。
靖难之役、瞿能、盛庸、铁璇、平安和李景隆。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