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
“八,八十万!”
魔都,《收获》编辑部,李晓林正在和其他编辑讨论最新一期《人民文学》的首印发行量,大家都惊讶不已。
80万,不仅超过了《收获》的最高发行量,也打破了《人民文学》自己的记录,怎么能这么有自信呢?!
《人民文学》的自信的原因很多,首先他们是单月刊,每一期的体量小,单价也低,才四毛钱。
而《收获》《当代》这些双月刊、季刊基本都是一块起步,比较挑战读者的口袋,所以《人民文学》更容易创造高销量。
还有就是这一期的品质了,两部改革文学力作,其中一部还是去年引起巨大轰动的《乔厂长》续篇,还有就是魏明的动物系列在编辑部获得了一致称赞。
而且在首印的时候里那些歌突然被录制了出来,并开始通过中央和燕京的广播电台大范围传播。
就这样的优势,80万只是他们的底线。
一个编辑问:“晓林啊,你说《人民文学》会不会破百万发行量?”
第一家发行量破百万的文学刊物吗?
这个头衔足够让《人民文学》嘚瑟几十年的。
正想着,孔编辑抱着一摞杂志回来了,边走边喊:“我买回来了!”
编辑们立即围了上来,这是他帮几位编辑代买的本期《人民文学》,其中也包括李晓林。
拿到杂志后李晓林立即看了起来,有的人是按照顺序先看《乔厂长后传》,但她还是先看魏明的《放羊班的春天》。
故事从一群无人管教的农村小学生开始,也就是所谓的放羊班,一开始就塑造了几个鲜明的皮孩子形象,不过让李晓林印象更深的还是校长和他的儿子村长,好颠覆的一对父子,但是想到那个疯狂的时代,好像又很正常。
接着男主角音乐教授钟老师出现了,这个形象让人眼前一亮,他是一个看上去非常乐观的人。
虽然他身上的伤病可见想象他曾经受到过多少磨难,虽然也曾喊出“春天在哪里”的诘问,但他待人总是笑嘻嘻,苦中作乐的态度更是叫人钦佩。
比如刚登场时,他住的地方因为下雨到处漏水,他把碗罐摆好接水,等雨停了,水也不倒,而是根据容器里面水的深浅调节声音,让这些盆罐碗成为乐器,然后用筷子即兴演奏了一曲,还把自己刚刚创作的旋律偷偷记录下来。
魏明显然是真的懂音乐,他描写的非常细致,仿佛真的有一段优美的旋律从文字里飘扬出来。
李晓林还突然反应过来,第一章的标题是《春天在哪里》,自己最近好像听过一首歌就叫这个名字,是一个小女孩唱的儿歌。
她继续看下去,为了逃避劳动,钟老师和校长一拍即合,接手了一开始只有三个学生的放羊班。
钟老师一开始并没有给自己树立什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感,他当时想的是,这三个可不能也跑喽!
所以生性爱玩的他使出浑身解数把把三个小学生哄得团团转,于是他们回家后开始宣扬钟老师有多好,于是学生越来越多,后面的故事也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
第二章叫“采蘑菇的小姑娘”,李晓林惊讶,怎么又是一首自己听过的儿歌?
难道是魏明听了这些歌,所以冒出了创作这样一篇音乐老师和小学生的故事?
结果看下去后发现,“采蘑菇的小姑娘”竟然是里男主角钟老师为一位失学女同学特意创作的。
这里没有标注是“引用”,那就只能是魏明这个作者自己原创的歌词!
李晓林继续看下去,《小草》《种太阳》,这两个章节里面的这两首歌竟然也都是里主角所创!
现在李晓林基本可以确定,最近听到的几首歌曲都是魏明创作的,应该是他为了写特意创作的副产物。
可是副产物竟然都这么厉害吗!
这个年轻人到底还有多少惊喜啊!
关键还是写得好看,对于包括李晓林在内的不少人,音乐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对于钟老师,他的生活中不能没有音乐。
所以他除了用碗罐模拟敲击乐器,还会用动物腿骨做骨笛,给学生们吹《送别》,等春天到了,还会用垂柳树枝的皮给每个同学制作一个口哨,还会带着学生们走进野外,倾听大自然的演奏。
生动有趣的描写让李晓林甚至开始动摇,音乐好像还真是挺有意思的,只是他们从没接触过有意思的音乐,在他们的生活中,音乐主要是承担教育作用的。
虽然故事很轻松,但魏明没有忘记的这是一部伤痕文学,在轻松克制的主线故事下,还有钟老师为了保护古乐谱被下放的起因,还有跟他高山流水的好朋友俞老师因不堪受辱自杀,以及为了跟他划清界限,妻子带着孩子和他离婚等暗线巧妙地穿插其中,叫人笑着笑着就想哭。
高明,太高明了!
李晓林再次为魏明高超的叙事手法拍案叫好,有些编辑跟她默契地对视笑了笑,显然也是在看《放羊班》。
而有些编辑在看完《乔厂长后传》后夸了一句蒋子龙老辣的文笔后赶紧翻开了《放羊班》。
直到故事的最后一章,钟老师终于迎来了恢复名誉的一天,他带着同学们走在春天的田野间,看着一个个笑容洋溢的孩子,对于第一章的疑问“春天在哪里”,他终于有了答案。
“在希望的田野上!”
但钟老师终究是要离开的,他把自己最宝贵的善意和对生活的态度留给了这群孩子,本该独自上路的他最终还是没忍住,带走了一个无父无母的孤儿陈皮,从此他也不再是一个人了。
李晓林看到最后抹了抹因为幸福和满足而留下的眼泪。
“真好,真的!”
她感觉魏明在《牧马人》之后又创造了一个新的高峰。
和那篇生猛新鲜的处女作《双驴记》相比,后期的《牧马人》和《放羊班》已经有些大师手笔了,中篇这一块他应该没什么对手了。
可惜这两篇是《当代》和《人民文学》的,难怪《人民文学》有首印80万的底气,仅此一篇就够了!
等其他编辑也看完后,大家立即对《放羊班的春天》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讨论《乔厂长》的很少,讨论《陈奂生》的则是没有,还没人看到第三篇呢。
而且还有不少人都提到了最近听到的几首歌,有人明确道《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的词曲作者就是魏明,甚至还打开收音机,想听到重播。
《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春天在哪里》这两首歌也是魏明五首歌里面传播最广,重播率最高的。
一个简单易学,一个意义深远。
李晓林对面的老孔遗憾道:“这稿子要是给咱们《收获》就好,搞不好3月刊又能创造新高。”
其他人干脆建议李晓林:“赶紧跟魏明联系吧,一定要拿下他下一篇啊!再晚一些估计什么《十月》《花城》又该下手了。”
李晓林觉得有道理,这时候还矜持啥啊,魏明这小子质量太稳定了,简直就是发行量助推剂。
她直接把电话打给北大南门,如果魏明这个月能写出来,三月直接给他插个队!
燕京,北大。
接电话的小伙子看着面前的章德凝露出一个无奈的苦笑。
“哦,《收获》的李编辑是吧,我们明哥不在,还没回来上班呢,好好,你说我记……”
他单独拿出一个本子,上面记的都是给魏明打电话的人以及事,都已经记了好几页了。
放下电话后,章德凝笑问:“小段,最近给魏明打电话的人特别多吧。”
门岗小段笑道:“章姐,你也看到了,一会儿功夫我都接了两个打给明哥的电话了。”
上一个是广州的《花城》。
章德凝道:“那能不能把我写在前面啊,就说让他回来先给《燕京文艺》回个电话。”
“没问题啊,咱都是北大的嘛。”
“哈哈,你小子,有前途!”
章德凝走后不多一会儿,头戴纱布的彪子和挂着胳膊的小梅这对天残地缺组合巡逻回来了。
小段赶紧道:“两位留步,又有明哥的信。”
“读者来信是吧,给我们吧。”
现在这些信主要是《牧马人》的读者,不过毕竟已经一个多月了,每天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但魏明买的二手柜已经存满了,现在这些信都要放在他床上。
“可能不是读者来信,是香港来的,而且是两封。”小段把信交了出去。
彪子和小梅立即精神一振,走前明哥有过交代的,如果有香港来信一定要妥善保管。
所以之前朱霖从云南寄来的信被他们和普通读者来信放在一起,但这两封信则被妥善收藏了起来。
不过两人还是很好奇,把信封看了一个通透。
两封信,一封像是女孩写的,字很柔,叫“阿敏”。
另一封像是老头写的,字很刚,叫“老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