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文化学语言还是有天赋,在餐桌上就开始跟柳如龙学起了简单的粤语。
赵德彪发现自己学不来那玩意儿,于是开始擦拭自己的指虎,并寻摸再带一把小刀子。
等回到宿舍,乔枫听说了这两个小子的大胆想法,沉默片刻后道:“如果你们在燕京街面上卖东西被抓了,打南门电话,我去捞你们。”
“枫哥!”两人喊得那叫一个深情,那叫一个恶心。
这时魏明问了他们一个问题:“你们准备了多少本钱?”
两人对视一眼,然后彪子有些羞赧道:“我自己才不到一百,不过我跟燕子借了两百块。”
魏明惊了:“你跟燕子关系已经这么深了吗?”
“没有没有!”彪子道,“我是说赚了钱分她,她才借的,而且她现在有工资拿,还有奖金收入。”
魏明:没想到燕子还挺有商业头脑,比智子强。
见魏明看向自己,梅文化道:“我找我姥支援了300块。”
“所以你们都没告诉父母?”
两人对视一眼道:“肯定不敢啊!”
魏明想了想,翻了翻自己的柜子,从里面翻出几张读者来信里夹带的广东粮票:“这些你们拿着,就算是助力你们的梦想吧,别饿死在外面。”
“明哥!”两人又开始深情且恶心。
“好好干,希望你们这次能发财,然后回来请我和枫哥去长征。”魏明鼓励道。
像魏明能转正是因为他太特殊了,但他们俩实在看不到希望,还不如搞点副业来的实际。
相处了半年时间,也知道他们什么脾气秉性,彪子是个实在人,小梅虽然不那么实在,但也不坏,魏明希望身边的人都有钱,他可不希望把贫富差距搞得太大。
无论什么年代贫富差距太大,穷的那一方就要心态失衡,甚至爆炸了。
又过了一天,彪子和小梅放假离开了北大,和他们一起离开的还有北大76级文科六个系的503名学生,他们在这天举行了毕业典礼。
这些学生的特殊性在于,他们是北大最后一届工农兵大学生,从此通过成分和推荐上大学这件事在中国基本绝迹。
而因为底子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术水平不高,这批学生跟后来辉煌的77、78、79三届一比,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不过放眼整个工农兵大学生时代,沙里淘金还是出了几个人物的,比如王石、贾平娃、梁晓生等。
魏明和杨昊来给欢送毕业生活动拍照采访。
拍完照刚要去吃饭,魏明看到刘振云冲他招手,然后就被他带到了学一食堂,另外还有不少77、78中文系的学生。
他们一个个都愁容惨淡。
“怎么了这是?”
身为五四文学社社长的李志红道:“我们今年第一期《未名湖》出来之后上头就下令,以后这个杂志不许再办了。”
“为什么啊?”
“没给说法,就是不让办了。”主编老熊手里还拿着一份杂志,纯黑色的封面,里面还有梁左的一篇,都是些和文学评论文章,内容上其实问题不大。
有人说是因为这纯黑封面惹的祸,还有人说是被人举报了。
另外前阵子全国十三所大学文学刊物联合搞的《这一代》杂志也是发行了一期就被取缔了。
再有就是北岛他们搞的《今天》杂志今年也会被正式认定为非法刊物。
当然,其实本来就是非法的,没有拿到正式刊物资质的地下杂志。
学生里有人提议,能不能换个名字借壳重生。
“关键问题还是你们的杂志办得好,影响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北大了,自然会被重点关注,”魏明分析道,“除非你们能正式申请到刊号,有出版社和专业编辑背书,否则还不是说取缔就取缔。”
但申请正式刊号也并非易事,起码北大没资格。
北大前不久刚刚成立了北大出版社,但也是有限制的,只能从事关于教育和学术方面的著作以及期刊的出版,文学类杂志《未名湖》显然不符合条件,所以学校也爱莫能助。
当然,自己在学校里印着玩玩无所谓,但出去卖钱就要管了。
小查道:“可我们后面还组了不少好稿子呢,真是可惜了,都是投稿人的心血啊。”
“这个我倒是可以帮忙,”魏明道,“我现在不是在校刊工作吗,可以跟主编商量一下,给你们划一个板块,择优刊载,人家校刊还给点稿费呢。”
梁左表示:“确实有,但不多。”
魏明:“给多少是多啊。”
刘振云:“就是,要啥自行车啊。”
梁左委屈:“我也没说要自行车啊?”
现场气氛总算欢快了一些。
出了食堂后,魏明见刘振云的手搭在他车座子上,他问:“老刘,你是不是盯上我自行车了?”
刘振云嘿嘿笑道:“我听说你要买摩托车,那自行车是不是就能卖了?你买的时候是40吧,再折个旧,30算很厚道了吧?”
他现在有对象了,觉得还是有车方便些,但新的太贵买不起。
魏明乐道:“我就算换了摩托车,这自行车也不卖。”
“你留着它干啥啊?”
魏明:“油钱多贵啊,还限量,我顶多去城里才骑摩托,平时上班肯定还是自行车为主啊,我不仅不卖,搞不好还要再买一辆新的呢。”
“这又是为啥?”
魏明拍了拍大二八:“等我妹妹考上北大,这辆车就留给她,我不得再买一辆嘛。”
刘振云无言以对,就不能给咱妹买辆新的吗!
下午魏明跟主编说五四文学社的事,他表示没问题啊,对于《未名湖》的遭遇他也很同情,能帮一点是一点吧。
这半天魏明本来就想专心创作的,结果听到有人要去计算机研究所那边采访。
魏明立即主动道:“我帮您拍照!”
北大校园大部分地方他都进去过了,校长办公室也去过,但计算机研究所是个例外,因为涉及到一些尖端技术,而且里面的设备很贵。
到了那边就和进ICU似的,给他们换上了白大褂,还戴了鞋套。
魏明心里嘀咕,老辈子计算机可真娇气。
在这里,魏明不仅见到了濮树他妈妈刘老师,还采访到了担任计算机研究所所长的王选先生。
这可是科技大牛,魏明脱口而出喊了“王教授”。
结果整的身边人都很尴尬,这位在去年刚刚主持研制成功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技术大牛现在还不是教授,甚至都还不是副教授。
这可能跟他才42岁的年纪,以及过去那段时间被荒废了有关,而且这时期的教授副教授评选确实超严格,不像后世那么水。
但他的能力毋庸置疑,76年刚刚复用就负责了“748工程”的总体设计和研制工作,之后在北大计算机研究所所长位置上一干就是将近20年,算是一手撑起了北大计算机这个学科。
而且他的发明也成了未来北大方正集团成立的基础,为北大创造了很多利润,尽管最终结局并不理想。
不过现在的王选老师很愁。
按他的说法,汉字精密系统仅仅是完成了主体工程,然而半年时间过去了,他们还是无法把这项技术真正应用在出版领域。
“我需要外汇,我需要从国外购买相关的部件和资料,我也不要什么200万美元,哪怕给我二十万,或者十万也好啊!”
这次采访的核心要素就是王选哭穷,要钱。
没有钱,他后续的研究改良举步维艰。
和盖房子相比,王选的课题可能更紧要,但是和很多物理化学科目相比,他的重要性又要往后稍一稍了。
但是对于魏明一个写的人,王选先生的研究那就太重要了!
就不说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对于整个汉字出版业提高了多少的效率,使出版物更加美观,直接促进了出版业的繁荣。
就说他研究中的一项小发明都是划时代的,那就是字库算法。
可以说因为这算法才有了汉字库,也才有了后面的输入法等等一切,可以说开启了汉字电子化的大门,“当代毕昇”这个称号他当之无愧。
无论是魏明他们这种写写剧本的,还是未来写网文的人,都要感谢这个低调的科研人。
唉,我是没外汇,要不然我肯定先资助他了。
下班前,魏明又跑了一趟中文系教师办公室,找到了屈育德教授,说了《天书奇谭》出书的事。
“还有就是得麻烦您给我写个序,人家给稿费的。”
屈教授咧着嘴发出不太好听的笑声:“我还差那点稿费啊,你什么时候要。”
“不急,《儿童文学》刚刚连载完,怎么也得缓一缓,下个月能给我就行。”
“还不急,这都快腊八了,下个月还剩几天啊,”屈教授道,“行吧,我今晚下班回去就给你写,就从古典文学的现代化改编这个角度如何。”
“好啊,我也觉得古典文学里有很多宝藏值得被发掘重视,只不过得用一个更容易被现代人接受的壳来包装!”
~
不仅屈教授和魏明有这个共识,就连外国人都意识到了这一点。
这天,魔都美术电影制片厂意外接到了一份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来函。
他们发过来一个中国神话故事剧本,称希望由他们投资与美影厂合拍一部动画长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