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原地不动,该我走了!”
宿管室的床上,梅琳达拿起骰子随手一扔,“六!”
然后她拿起自己的白色棋子向前跳了六步,然后得到了奖励是:请回到。
魏明没笑话她,这种游戏就是这样,不到最后根本不知道谁能赢。
这是梅琳达从自己的箱子里翻出来的,刚留学的时候跟她的第一个室友玩过,后来就收起来了,今天收拾东西的时候翻了出来,赶紧拿来跟魏明分享。
小查:原本是我不配了。
今天梅琳达都没回宿舍过渡一下,锁门之前在魏明这光明正大玩游戏,锁门之后窗帘一拉就继续玩更好玩的游戏。
等游戏结束后,她告诉魏明:“我的论文写完了。”
魏明在她腰间摩挲的动作微微一滞:“那接下来就要答辩了。”
“嗯。”
魏明:“什么时候走?”
梅琳达:“应该是下个月中旬吧。”
魏明又问:“有没有什么未了的心愿,或者想去还没去的地方。”
梅琳达在魏明胸口画圈圈道:“我想吃驴火。”
魏明乐了,没想到她还想着这事儿呢。
“行,还有半个多月,我来想办法。”
又过了两天,魏明完成了《牧马人》的电影剧本,这对他没什么难度,主要功夫都花在了重新誊抄上。
要是有一台电脑,这会更简单。
他每次去南阁艺术队找谷见芬老师,路过北阁计算室的时候都在想这里面的计算机现在能不能给自己用来写呢?
前世他在90年代之前对计算机都没有什么概念的,也不知道这时候的计算机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不过他知道打字机应该是已经比较成熟了,民国时候林语堂就投资过打字机,万氏兄弟也给打字机拍过动画广告,只是没有自己的家,在宿舍里摆这么个玩意儿有点太占地了,还打扰人睡觉。
而且打字机打出来就不能修改了,有错误还得用笔涂抹修改,而写修改是难免的,所以对魏明来说优势也不明显。
剧本写完后魏明也没耽误,直接就投了出去,为了争分夺秒,他直接跑去了北影厂。
就像写诗歌的有《诗刊》杂志,写歌词的有《词刊》杂志,写戏剧剧本的也有《剧本》杂志,写电影剧本的话基本都是投给《电影创作》的。
像《天云山传奇》的剧本发表在《电影新作》,那是上影厂为了对抗《电影创作》今年刚创刊的。
谢进导演的意思就是让他投给上影的《电影新作》上,等他料理了《天云山传奇》就处理《牧马人》。
但魏明假装不懂,直接投给了名气更大的《电影创作》,而且亲自来到北影厂。
现在的北影厂在北三环中路77号,同属海店,距离北大并不算太远。
北影厂的门卫老头问清这小子什么来头后,虽然没听说过,但听起来好像很厉害的的样子,于是郑重收好他的稿件。
等《电影创作》主编曹硕龙来上班的时候,他当即把这份剧本转交给他。
“《牧马人》?”曹主编很意外,这部现在可火得很啊,几大官方媒体都在报道讨论,没想到原作者这么快就改成了剧本,还亲自来投稿。
带回办公室,曹硕龙立即认真看了起来。
他还没看原版,文学部的老江买了一本《当代》,自己正准备看呢,结果也不知道被哪个孙子顺走了,找不到个屁的了。
不过这样也好,自己可以看一个完全陌生的故事。
一直看到中午看完,曹硕龙的脸上还挂着微笑。
“感情是信念的基础,这里有我汗水浸过的土地,这里有我患难与共的亲友,这里有我相濡以沫的妻子,这里有我生命的根……”
经历了一个星期和父亲的相处后,许盛放最终决定留下来,剧本的最后一个画面定格在回到牧场,双向奔赴的许盛放和他的妻子魏芬芳以及儿子小清清身上。
“真好~”
曹硕龙嘴里念着这两个字,他说的“真好”并不是指剧本,当然剧本肯定是极好的,但最重要的是这种有理想,有信念,有家人等着自己回家的感觉,真好!
他当即决定把《牧马人》剧本安排在1980年1月刊上发表,同时他来到了北影厂文学部,找到了主任江怀延。
……
送完剧本后魏明并没有立即回北大,而是在燕京城内大大小小的饭馆逛了起来,跟人打听有没有卖驴肉火烧的,如果没有就退而求其次,有没有卖驴肉的。
一天没找到就明天再转。
城里找不到就去村里找。
这天他刚从门头沟回来,然后就看到了一个戴着眼镜,穿着也比一般人时髦的年轻人站在南门岗那,而且一直在冻得来回踱步。
站岗的同事看到魏明立即对他道:“回来了。”
那人立即把手从兜里掏出来,又摘掉皮手套:“魏作家雷好,雷好啊!”
这口音有点沾柳如龙。
“广东人?”
“是啊是啊,我是《花城》的编辑,我叫陈文斌。”他跟魏明握了手后甚至还掏出了一张名片。
不愧是广州来的,连名片都有了,果然走在了时代最前沿。
魏明把人请了进去坐。
不过门岗里面依然冷,这位陈编辑坐在椅子上还在跺脚。
虽然这会儿已经开始烧暖气了,但门岗跟宿舍肯定没法比的,现在北大最热乎的就是魏明所在的勺园了。
魏明则在想,小样儿,终于忍不住亲自出面找自己约稿了。
其实魏明不会挑理儿的,《十月》《当代》都在京城,亲自上门约稿这很正常,你一个广州刊物也玩这一套,成本未免太高了。
结果他理解错了,对方虽然也表达了约稿的意图,但那是顺带的,其实他另有目的。
“我们《花城》杂志在燕京组织了一个座谈会,想要邀请一些文坛的作家、学者帮我们《花城》提供一些建议,将来如何办的更好。”
哦,座谈会啊。
魏明问了一下时间地点,以及都有谁参加。
“我刚刚已经说服了北大中文系的洪子诚老师。”
哦,老洪去啊。
反正也就一天时间,还管饭,魏明就答应了走这一趟,就是得请个假。
看来《花城》还是非常锐意进取的,尽管上一个回合惨败给了《收获》大哥,但是对比其他的《当代》《十月》还是有优势的。
魏明从门岗这里拿了自己的信就回了勺园。
最近他的信又变多了。
每次新作发表之后都会有这么一个收信高峰期,《儿童文学》那边也很多,都是百封起步的,第二篇发表之后讨论剧情的更多了。
他都是看完之后再放回宿舍的办公柜里,柜已经快要满了。
这批信魏明看的很仔细,因为除了纯粹的读者外,还有很多向他提供寻亲信息的。
不过靠谱的不多,魏明看完之后把这些信单独分类出来,回头邮回老家让母亲分辨。
看着看着信,突然,有什么东西落在了窗户上。
魏明侧头一看:呀,下雪了。
下雪之后就是圣诞节,在这天以英美为首的基督教国家的留学生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舞会。
魏明不仅自己参加,在彪子和小梅的央求下也把这俩货带了进来,让他们大大开了回眼,以后出去了这都是吹嘘的资本啊。
陪住生也有人参加,比如查渐英。
小查在这天的日记中写到:从魏明和梅琳达肆意张扬近乎狂欢的舞蹈中,我只看到了两个字:不舍。
在79年的最后一天,魏明和洪子诚老师一起参加了《花城》举办的这场座谈会。
在去现场的路上洪老师还对魏明表示:“学界也打算给你的《牧马人》办一场研讨会呢。”
虽然发表只有半个月时间,但《牧马人》无疑是魏明这些作品里文学性最佳影响力最大的一篇,已经算是现象级作品了。
魏明笑笑:“行啊,到时候你们研讨你们的,我给你们看大门,敢说一个不好我就不开门了。”
洪子诚哈哈一笑,这个小魏向来玩世不恭,他在课堂上早有领教。
除了魏明和洪子诚外,作家刘心武、学者李陀等人也都参加了这场座谈会,魏明无疑是这些人里面最年轻的。
看到刘心武,魏明心中一动,其实他最近除了找驴肉也没闲着,正在构思新作呢,而新作也是讲老师的。
蹭了北大这么多老师的课,又认识了谷见芬这样一位音乐大师,魏明想写一个故事献给教育工作者。
所以会后魏明还跟刘心武交流了一番,而刘心武告诉他一个事。
“79年的全国优秀短篇马上就要评选了,你的《春江水暖鸭先知》也在候选名单里面。”
去年是第一次评选全国优秀短篇,最终被选中的还会汇总成册出版,刘心武的《班主任》以最高票数入选,这部短篇也一举奠定了他在文坛的地位。
虽然伤痕文学取自卢新华的《伤痕》,但文坛公认开创伤痕文学的大作就是他的《班主任》,跟蒋子龍一样算是开宗立派了。
会议结束,又蹭了顿丰盛的晚饭,魏明和老洪又披星戴月地回北大。
这一晚魏明和梅琳达从79年一直做到80年,完成了一次很有意义的合体跨年。
1979年过去了,我很想念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