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当李行哉赶回落凤城不久,野原火手下的戎兵也已经集结完毕。十万大军在落凤城以北十里外扎营,呈扇形将落凤城包围。
双方列阵,为这场战斗蓄势良久,眼前的形势当真是天雷地火,一触即发。
可在这关键时刻,双方谁也没有发动攻击。所采取的第一步战略,竟是一模一样,不约而同向对方发了一封招降书。
李行哉的书上说,只闻戎族事帝国,不闻帝国事戎族。我帝国藏龙卧虎,兵强马壮,尔等从那里来的便回那里去,上天有好生之德,这次不要你们的性命。
野原火的书上说,大家都是青天之下的子孙,为何戎族便该活在关外苦寒之地。神州至宝,有德者居之。眼下的形势,很明显是天命照我不照你,若识相的快快开门投降,我可以许你一世荣华富贵,令你颐养天年。
来往书信一封接着一封,各自麾下的文官绞尽脑汁,找一些体面气势足的词汇用上。所表达的意思几乎一模一样,无非是说己方如何如何奉天承运,替天行道,对头是如何如何不堪一击。
两军对峙半月有余,未见一仗。互相之间吐沫费了不少,可仍没有半分开兵见仗的意思。
原因不言自明,双方其实谁都没有准备好。
野原火需要一些时间,修复被李行哉破坏的粮道。必须确定后勤保障,前线才敢开战。
李行哉几乎是在做同样的事,修筑从扬州到落凤城的粮道。这是一场血战,必须保证扬州的粮草可以源源不断送抵落凤城。
这场战争对双方任何一方而言,都太过匆忙一些。
战争打的是前线将士的舍生忘死,血流成河。可这并非战争的全部,更不是最重要的一部分。
后方的粮草供应,装备配给,几十年如一日的韬光养晦,平时里流血流汗的训练将数十年的底牌在一朝亮出来,一战以决胜负。
李行哉为这一战倾注了大本钱,宋游渠负责后勤凉州,元帅一职由戚继光担任,马超负责前线征战他多年摸爬滚打,蓄积起来的精锐都调到落凤城。
可纵然是集全力于一点,面对强横的戎族,己方仍没有丝毫胜算。戚继光一干人垂头丧气,面对此战并没有太多信心。
唯有李行哉趾高气扬,以手抚掌道:“敌人已尽入吾掌中。”
戚继光等人都是一头雾水,戚继光抬起头道:“陛下,此话何解”
李行哉哈哈笑了一声,道:“朕往北地转了一圈,江北百姓苦戎族久已,日夜期盼着王师北上。眼下戎族十万大军集结落凤城,与我军摆开架势,决一死战。帝国之大,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着这里。此战的胜负将决定人心的归属,若我们能击溃这支戎军,则天下人必人心归我。”
诸人琢磨着,李行哉的话也未必没有道理。只不过一切的是建立在胜利的前提下。可根据眼前的形势判断,我军当真有胜算么。
这话也不过是在心里想想,诸人谁也不肯说出来,落李行哉的面子。
“陛下可有胜算”花木兰近前一步道。
诸人都是老成持重的主,或者说老奸巨猾。唯这女将心肠直,直接把问题抛了出来。
“这个”李行哉手捻胡须,微微沉吟:“战事瞬息万变,任何人也不可能未卜先知,无非是随机应变而已。朕意已决,只要我军不惜代价,不惜牺牲,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戎族未必不可战胜。”
李行哉这话说得慷慨激昂,但说了几乎等于没说。现在大家要的不是他的决心,是法子,是破敌斩将的法子。
“陛下,臣有一计,或可胜戎族。”宋游渠迈出一步道。
“喔,这还真是稀罕事,你有妙计快快讲来。”
宋游渠清了清嗓子,道:“眼下戎族在大江沿岸屯兵,又集结兵力攻打落凤城,戎族对江南是势在必得。臣听闻西北程大雷已经出兵三水关,我们可以排出一支人马联络程大雷,与我军互相配合,必能击溃戎族。”
李行哉脸色缓缓沉下来,道:“西北距东海颇远,一来一去不知要浪费多少时间。等程大雷在西北展开行动,怕我们这里的事情已经结束。”
“陛下勿忧,臣已有考虑。”宋游渠款款道:“走水路的话,不用半月时间便能抵达西北,选派一匹精明能干之人,当可以联络上程大雷。”
“现在兵荒马乱的世道,路上还不知会出什么意外。一直将希望寄托于外人,反倒会令我们自己失了算计。”
“陛下”
“好啦。”宋游渠还准备再说什么,却被李行哉一言打断:“诸位,此战关乎帝国气数,由我们开始,必将由我们结束。朕意已决,不许再议,大家该考虑的是如何凭自己打赢这一仗,而不是只想着求助外人。”
宋游渠有些困惑,不知自己那句话说错了,惹来李行哉发这么大脾气。现在于程大雷联手,方才是上上之策,为何李行哉一意孤行,偏偏不这么做呢。
李行哉自然有李行哉的考虑,但他心中的想法,是不会令外人知道的。
半生颠沛流离,李行哉经过许多事,心里也是想做些事的。但他走到今天,多得程大雷相助。当初被困凉州城,是程大雷施以援手,北地诸侯抗击戎族,也是程大雷麾下关鱼出力。
直到今日,这已是关乎天下的一场大战。李行哉已不想求助程大雷,他想凭自己打赢这一仗,不愿和程大雷扯上什么关系。
胜,是属于我一人的胜利。败最好不要有失败。
这心思怎么能让外人知道,即便李行哉内心深处也不愿承认这一点。可若不是因为这一点,他早就该与程大雷取得联系,那这场大战,对他来说也轻松些。
可既然选择独立承担,就不能埋怨肩上的担子太重。李行哉决心已定,当是靠自己的本事与野原火较量的时候。